下載app免費領(lǐng)取會員
埃里溫(Yerevan),舊譯“耶烈萬”,亞美尼亞首都和經(jīng)濟文化中心,外高加索著名古城。
坐落于拉茲丹河畔,埃里溫南距土耳其邊界僅20多千米。城市建立在山坡上,南北分別是亞拉臘山(Mount Ararat)和阿拉加茨山(Mount Aragats),白雪皚皚,朗然在目。由于山上盛產(chǎn)彩色花崗石、大理石,埃里溫市內(nèi)房屋大多用石材建造,石雕建筑藝術(shù)傳統(tǒng)也由來已久。
考古證據(jù)顯示,埃里溫的存在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782年,烏拉爾圖人的領(lǐng)袖阿爾吉什提一世下令在此地設置了一座軍事要塞,名為“埃勒布尼”。由于來自歐洲與印度的商旅路線都需在此路過交匯,要塞自建成后就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要沖。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性,讓數(shù)百年以來埃里溫的擁有權(quán)一直在波斯人與奧斯曼人之間輾轉(zhuǎn):1828年由波斯割讓給俄羅斯帝國,1920年成為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蘇聯(lián)解體后,埃里溫成為亞美尼亞共和國的首都。
曲折、多變的歷史進程,給埃里溫留下了帶有不同時代印記的豐富建筑遺產(chǎn)。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將20世紀蘇聯(lián)先鋒建筑風格與亞美尼亞民族傳統(tǒng)相結(jié)合的一批公共建筑、教育建筑、紀念碑。
當未來主義遇上民族情懷,粗獷的形體配上細膩的雕刻,埃里溫的奇異建筑,等你來探!
埃里溫建筑漫游地圖(編者繪)
01
埃里溫階梯
Yerevan Cascade
Jim Torosyan, Aslan Mkhitaryan, Sargis Gurzadyan
1974—2009
埃里溫階梯是一處302米長、50米寬,倚靠山坡豎向延展的紀念建筑,占地13公頃。它是蘇維埃亞美尼亞時期的建筑遺產(chǎn),連接著市中心和山頂?shù)膭倮珗@。南北朝向的布局,使其成為城市中心主軸的一部分,并為登上頂部的訪客提供亞拉臘山谷的景色。
建筑由五個平臺組成,共有572級臺階相連。最上層的露臺被稱為“紀念露臺”,它是由蘇聯(lián)亞美尼亞40周年紀念碑命名的。在這一層,建筑達到了118米的高度。在建筑內(nèi)部,有自動扶梯和電梯連接著從底部到頂部的所有平臺。室外平臺由噴泉和庭院組成,其中布置著林尼·查德威克(Linnie Chadwick)和費爾南多·波特羅(Fernando Botero)等世界著名雕塑家的作品。其中一個雕塑獻給埃里溫階梯最初的構(gòu)思者、亞美尼亞著名建筑師亞歷山大·塔馬揚(Alexander Tamanyan)。
埃里溫階梯的建造歷程可謂一波三折:亞歷山大·塔馬揚最初的構(gòu)思是連接城市的居住區(qū)(北部)和文化區(qū)(中部),創(chuàng)造一個巨大的綠色公共空間,有花園和瀑布,從城市高處傾瀉而下。然而這個構(gòu)思在很大程度上被遺忘了,直到1970年代末,埃里溫的首席建筑師吉姆·托羅斯揚(Jim Torosyan)才將其重拾,他結(jié)合了塔馬揚的一些原初概念,融入自己的新想法,比如一個巨大的外部階梯、一個復雜的大廳、室外的庭院網(wǎng)絡。
1980年代,托羅斯揚的方案開始實施。然而1988年毀滅性的亞美尼亞地震和1991年的蘇聯(lián)解體,又讓這個項目陷入停滯。21世紀初,亞美尼亞富商卡菲斯揚(Cafesjian)與埃里溫市和亞美尼亞政府合作,重新啟動項目,并帶動其最終于2009年完成。今天,埃里溫階梯既是城市地標,也是埃里溫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卡菲斯揚藝術(shù)中心亦坐落于此。
02
埃里溫歌劇院
Yerevan Opera and Ballet Theater
Alexander Tamanyan
1933—1953
埃里溫歌劇院是亞歷山大·塔馬揚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作品之一。歌劇院的奠基儀式于1930年11月28日蘇聯(lián)亞美尼亞成立10周年之際舉行。1933年1月20日,劇院正式開放。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是在此上演的第一部芭蕾舞劇。
基于塔馬揚的設計,在他兒子的監(jiān)督下,劇院大廳于1939年完工,但大規(guī)模的建筑工程直到1953年才完成。自1933年開放以來,這座可容納1260人的劇院已經(jīng)舉辦了200多場國際歌劇,并因其卓越的聲學品質(zhì)而獲得了國際認可。它的每個組成部分都被塔馬揚設計成自給自足的圓形劇場,它的石頭結(jié)構(gòu)和聲音產(chǎn)生的形式抑制了不必要的噪音反射,從而保證了優(yōu)越的聲音傳輸效果。
03
共和國廣場地鐵站
Metro Station Republic Square
Alexander Tamanyan, Jim Torosyan & Mkrtich Minasyan
1981
1990年8月25日,蘇維埃亞美尼亞的旗幟最后一次被降下,這一關(guān)鍵時刻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11月1日,列寧廣場被重新命名為共和國廣場,標志性的雕像被拆除。
共和國廣場最初由亞歷山大·塔馬揚于1924年設計,分為兩個不同的部分。第一個是橢圓形環(huán)島,中央有一塊石頭圖案,看起來像傳統(tǒng)的亞美尼亞地毯。第二個是音樂噴泉的梯形區(qū)域,位于歷史博物館和國家美術(shù)館之前。
五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主要建筑,由粉紅色和黃色的凝灰?guī)r建造,帶有豐富的亞美尼亞圖案,圍繞著廣場:政府大樓、歷史博物館和國家美術(shù)館、亞美尼亞萬豪酒店,以及以前由外交部和交通運輸部占用的兩座建筑。這個建筑群為共和國廣場贏得了埃里溫“建筑亮點”和“最杰出的建筑群”的美譽。廣場上引人注目的新增建筑是1981年開放的共和國廣場地鐵站的入口。從上面看,它就像中央噴泉里一朵巨大的石花。
04
“俄羅斯”電影院
Rossiya Cinema
Artur Tarkhanyan, Spartak Khachikyan and Hrachik Poghosyan
1975
1970年代,位于埃里溫市中心的一座新的全景電影院大樓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斜拉天花組成的屋頂,面向Tigran Mets街,寬40米,長60米,沒有任何支撐。奇怪的是,被指責偏離國家建筑傳統(tǒng)的建筑師Hrachya Poghosyan、Artur Tarkhanyan和Spartak Khachikyan,設計靈感卻來自亞美尼亞教堂建筑。他們想將建筑命名為“亞拉臘”或“諾亞方舟”——然而,最后他們叫它“俄羅斯”。
大樓里有三個電影院,分別有1600、1000和280個座位,位于兩個彎曲的側(cè)翼內(nèi)。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展覽廳、一個舞池和一個咖啡館。由于建筑的特殊形狀,大廳里產(chǎn)生了特殊的聲學效果。透過電影院兩部分交界處的透明天花板,你可以看到星星。
2004年,電影院經(jīng)歷了私有化,現(xiàn)在大樓里有一個購物中心。近年來,建筑的一部分被用作藝術(shù)空間,有時會在這里舉行音樂會。
05
青年地鐵站
Metro Station Yeritasaradakan (Youth)
Stepan Kyurkchyan
1981
與共和國廣場地鐵站相對的是青年地鐵站(因該地區(qū)有許多大學和圖書館而得名),其入口設計顯得粗獷有力,是另一種標志性的蘇聯(lián)建筑風格。車站大廳是一個傾斜的圓柱體,盡端是玻璃天窗。從外部看過去,它像從地面穿上來的一個異形物體。從內(nèi)部看來,它像一個自動扶梯隧道的延續(xù)——正因為如此,它給乘客的感覺就像搭乘扶梯沖上了天空。
06
國立建筑與構(gòu)造大學9號樓
Building No.9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Armen Aghalyan
1975
國立建筑大學的前身是1933年成立的卡爾·馬克思理工學院,最初只有兩個系和107名學生,旨在為建筑和化工行業(yè)培養(yǎng)熟練的專業(yè)人員。
9號樓于1975年在建筑師Armen Aghalyan的指導下完工,是埃里溫粗野主義建筑的代表之一。它展示了亞美尼亞建筑師如何巧妙地將當?shù)匚幕嘏c蘇聯(lián)建筑風格相結(jié)合。立面上三葉草狀的混凝土窗框,呼應了亞美尼亞字母。一樓華麗的淺浮雕場景,使用紅色凝灰?guī)r密集地勾勒出人物形象,向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致敬——這種風格在蘇聯(lián)范圍內(nèi)無處不在,但很少看到像這里這樣包裹著整座建筑。(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尤指斯大林領(lǐng)導時期的蘇聯(lián)國家倡導實踐的理論,即藝術(shù)、音樂和文學應要表現(xiàn)和支持社會主義。)
作為教育機構(gòu),該建筑在培養(yǎng)新一代亞美尼亞建筑師方面同樣發(fā)揮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07
亞美尼亞母親紀念碑與勝利公園
Mother Armenia and Victory Park
Ara Harutyunyan, Rafayel Israyelian
1950;1967
在諾克斯克高地上,坐落著紀念蘇聯(liá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獲得勝利的勝利公園。這是埃里溫市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公園里有許多小道,一個風景如畫的池塘,許多咖啡館和各種娛樂和游樂設施。從公園可以看到埃里溫市中心的全景。
公園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名為“亞美尼亞母親”的紀念碑,它象征著亞美尼亞永遠準備保護其人民。
紀念碑總高度51米,頂部是一尊手持劍、腳邊放著盾牌的女性雕像,高22米,用錘銅建造而成;基座形式類似亞美尼亞教堂的三中殿,用玄武巖建造而成,里面目前是亞美尼亞的軍事博物館。雕像前的花崗巖平臺上,燃燒著紀念“二戰(zhàn)”死難者的永恒火焰。
“亞美尼亞母親”雕像取代的是1950年落成的斯大林雕像,于1967年落成。其原型是一個17歲的女孩Genya Muradian。母親雕像象征著力量帶來的和平,它讓人們想起亞美尼亞歷史上一些杰出的女性人物。坐落在俯瞰埃里溫的小山上,母親雕像看起來也像首都的守護者。
08
通訊部大樓
The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Armen Aghalyan, Grigori Grigoryan
1971
通訊部大樓前身是自動長途電話站(Automatic Long Distance Telephone Station,AMTC)。該建筑由Armen Aghalyan和Grigori Grigoryan設計,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復雜的格狀立面,這是亞美尼亞現(xiàn)代主義的標志,將功能與美學吸引力相結(jié)合。
該結(jié)構(gòu)的幾何混凝土包層在其外部創(chuàng)造了大膽而有節(jié)奏的圖案。這種立面設計不僅具有裝飾性,而且有助于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光線和溫度。在建筑的底部,雕刻家Vladimir Atanyan創(chuàng)作的場景融入了民俗元素,在現(xiàn)代主義框架內(nèi)向亞美尼亞文化遺產(chǎn)致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座建筑現(xiàn)在是一個Beeline手機商店,它從一個共產(chǎn)主義的通訊中心轉(zhuǎn)變?yōu)橐粋€資本主義的零售商,反映了亞美尼亞自己的歷史進程。
09
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紀念館
Armenian Genocide Memorial Complex
S. Kalashyan, L. Mkrtchyan, A. Tarkhanyan and F. Arakelyan
1967
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紀念館是為了紀念在20世紀第一次種族滅絕運動中喪生的150萬亞美尼亞人。44米高的紀念碑于1967年完工,坐落在山上,俯瞰著周圍的風景,其簡樸的輪廓傳達了這個國家在殘酷的滅絕運動中幸存下來的精神。
在它旁邊,12塊石板圍成一個圓圈,代表了今天土耳其失落的12個省。在圓圈的中心,1.5米深的地方,放置著一簇永恒的火焰,獻給在種族滅絕中喪生的150萬人。
在紀念館的公園里,有一面100米高的圍墻,上面寫著曾經(jīng)發(fā)生過屠殺和驅(qū)逐的城鎮(zhèn)和村莊的名字。在紀念墻的背面,附著的平板上則是那些在種族滅絕期間和之后致力于減輕幸存者痛苦的人的名字。
10
卡倫·德米爾奇安體育音樂綜合體
Karen Demirchyan Complex
A.Tarkhanian, S. Khachikian, G. Poghosian, G. Musheghian
1983
坐落于埃里溫西部的卡倫·德米爾奇安體育音樂綜合體,是蘇聯(lián)未來主義先鋒建筑的又一代表。整個建筑的外觀,形似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鳥;184級階梯通往位于Tsitsernakaberd山頂?shù)膬蓚€大廳:2008座的音樂廳和8008座的體育館,以及用于政治峰會的哈雅斯坦(Hayastan)會議廳和阿吉什蒂(Argishti)會議廳。
建筑于1983年開放,但1985年的火災使其不得不關(guān)閉。翻修耗時多年,直到1987年,整座建筑群才再次完工。這個巨大的建筑群是亞美尼亞建筑師A.Tarkhanian、S. Khachikian、G. Poghosian、G. Musheghian的獲獎杰作——1987年,他們憑借這個項目獲得了蘇聯(lián)國家建筑獎。
本文編排版權(quán)歸有方所有,圖片歸原作者或來源機構(gòu)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權(quán)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聯(lián)系郵箱:info@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quán)歸腿腿教學網(wǎng)及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上一篇:政策新聞 | 宜賓市住建局行政執(zhí)法人員信息公示